簡陽市新市鎮新輝水產養殖場是一家專業從事泥鰍、黃鱔、青蛙、牛蛙養殖、繁殖、種苗復純提壯、技術推廣的實體單位。同時開發鱔、鰍、蛙養殖系列用品、專用藥品的大型實體企業。公司注冊資金300萬元。擁有辦公場地1.5畝、蚯蚓養殖、蒼蠅養殖場地15畝。鱔、鰍、蛙養殖場地113畝,年產值400萬元。現發展養殖戶300余戶,總養殖面積達4000多畝。特別是泥鰍養殖,我們存活率九十五以上,并且提供免費培訓。年出水花苗、寸苗、幼苗、達9000萬尾。陜西擁有500余畝養殖基地。
簡陽市新市鎮新輝水產養殖場擁有經驗豐富的水產養殖專家團隊和多年的鱔、鰍、蛙養殖老手,現場傳授黃鱔、泥鰍、青蛙、牛蛙、蚯蚓、蠅蛆繁養技術。學員學習操作過程都在專家指導下一面學習理論,一面親手操作完成學習課程。以利學員學成后回去能順利實施養殖。每年向學員免費發放更新技術。
簡陽市新市鎮新輝水產養殖場長年面向社會提供:良種泥鰍、全人工繁殖泥鰍水花苗、寸片、幼苗優質種鱔、黃鱔訓化苗、蛙種。鱔、鰍、蛙專用藥品、網箱、網布、蚯蚓種、蒼蠅種等養殖產品。(注:凡在本公司購種五畝以上客戶可免費學習養殖技術。十畝以上可安排技術員到養殖現場指導建場和技術跟蹤服務,二十畝以上可設立地方服務站,五十畝以上可申請加盟或設立分公司,每個行政地區設一家。)
近年來由于野生鱔、鰍、蛙資源的銳減,而市場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導致黃鱔、泥鰍、青蛙價格一路飆升,公司愿與有志于本行業的有志之士、養殖戶以及養殖公司共同奮斗,走致富之路,帶動一方經濟,走科技之路,行創業之道!金科養殖公司秉承真誠合作共贏,持久的經營理念,歡迎新老客戶及各界人士光臨現場參觀、指導和業務洽談。
養殖技術
如何飼養臺灣泥鰍
一、生活習性
1、喜溫性適宜水溫為15-30℃,適水溫為25-27℃,當夏天水溫超過30℃、冬天水溫低于10℃時,臺灣泥鰍的攝食會明顯下降。
2、耐低氧臺灣泥鰍的耐低氧能力遠勝于其它養殖魚類,這主要跟臺灣泥鰍特殊的呼吸方式有關。臺灣泥鰍除了鰓呼吸以外,還能通過皮膚、腸道進行呼吸,在池塘精養的其它養殖魚類因缺氧而發生死亡時,臺灣泥鰍仍能正常活動。
3、逃逸性強臺灣泥鰍很善于逃跑。春、夏季節雨水較多,當池水漲滿或者池壁被水沖出縫隙時,泥鰍會在一夜之間全部逃光,或鉆進池塘壁縫里,尤其是在水位上漲時會從進出水口逃走。因此,務必加強防逃管理。檢查進出水口防逃設施是否完好,池塘壁是否有縫隙,要及時排水,防止泥鰍逃逸。
4、御天敵差 臺灣泥鰍在吃食生長季節,喜于水體中上層活動,由于其個體小、對外界因素反應能力比其他大多數魚類慢,極易遭受鳥害,養殖中特別注意預防白鷺、夜鷺等水鳥的危害。
5、食性臺灣泥鰍屬雜食性魚類,常攝食水蚤、蚯蚓、水草以及底泥中的微小生物。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可以堆放雞糞和牛、豬糞等方法(需要進行生物發酵),繁殖生物餌料,投喂配合飼料可以加快其生長速度,提高養殖效益。但臺灣泥鰍特別貪食,建議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以免泥鰍因吃得過飽而妨礙腸的正常呼吸,導致消化不良,甚至引發腸炎。
6、生長周期臺灣泥鰍與普通泥鰍相比,的特點是生長速度快,養殖周期短。只要注意品種質量,飼料營養均衡,管理得當,臺灣泥鰍從開口苗養至成鰍的時間一般在140天左右。
二、池塘準備
臺灣泥鰍對水質要求不高,井水、河水、湖水、地下水、自來水都能適應,飼養池塘選擇水源方便、無污染的地方。可利用現成魚塘或將稻田改造,只要池塘能蓄水達1米以上,水深能達1.5-2米更好。池塘面積不宜過大,以1-5畝為宜,以方便管理及捕撈。池塘土埂要求寬大結實,池塘埂內壁有一定坡度,以利于保水、防逃和管理。在下風口方向塘底安設排溢水管。于池塘內側埂表埋設8目左右的聚乙稀網防水上漲泥鰍逃逸、防止貓等的危害;于池塘埂上適當打樁鋪設防鳥網覆蓋池塘,以防白鷺、夜鷺等鳥害。
每口池塘配備一臺葉輪式增氧機,若能再適當增設微孔氧盤,將更有利增加水體溶氧量、維護好池塘水質,提高飼料轉化率,進一步提高產量。
池塘在投苗前10天采用鰍塘凈、生石灰進行徹底殺蟲、消毒以殺滅敵害和病菌,然后培肥水體,投苗前一天檢查水體毒性是否消失,確認無誤后即可投放泥鰍苗。
三、日常管理
1、投放密度
池塘投放臺灣泥鰍寸苗密度建議在3-5萬尾/畝,具體視池塘土質、水深、增氧設備、水質調節等情況,適當增減投放數量。
2、投喂管理
由于臺灣泥鰍的惰性以及喜游邊性,為保持臺灣泥鰍長勢快、長勢均勻,飼料沿池塘四周進行投喂,設置投料點應距池塘邊1.5米左右為宜。投放寸苗后投料與育苗期飼料保持基本一致,逐步投放小破碎飼料、小粒徑浮性飼料,直到完全過渡到投喂浮生顆粒料。
由于臺灣泥鰍生長速度快,營養需求高,更需選擇營養均衡、蛋白優質的配合飼料,選擇大廠家生產的配合飼料,蛋白要求在38%左右為宜。泥鰍規格在0.5-1克時,每天投喂4次,每天投喂量占泥鰍體重的8%;泥鰍規格在2.5-5克時,每天投喂3次,每天投喂量占泥鰍體重的7%;泥鰍規格達5-10克時,每天投喂3次,每天投喂量占鰍體重的5%;泥鰍規格達10克以上時,每天投喂2次,每天投喂量占泥鰍體重的3-4%,每天實際投喂量應根據天氣、溫度、水質等情況適當調整,每天投料后注意觀察泥鰍的采食情況,以投料后30分鐘左右吃完為宜。
3、水質管理
水體是泥鰍賴以生存的環境,水質的好壞關系到泥鰍的成活率、生長速度、飼料轉化率,日常管理中應采用光合細菌和EM調節水質,開啟增氧機以提高水體溶氧、散失水體有害氣體,水體肥、活、嫩、爽。養殖中不定期抽查水體溶氧、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指標,發現異常應及時調節或適當換水,以免引發泥鰍病害,泥鰍健康生長。
4、防御敵害
泥鰍的天敵主要是水蜈蚣、蝌蚪、青蛙、老鼠、水蛇、貓以及鳥類,一是池塘埂四周埋設圍網;二是池塘覆蓋防鳥網;三是投苗前進行清塘消毒;四是進入池塘的水應用密網過濾,另外日常注意檢查圍網及防鳥網是否破損,否則將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四、疾病預防
臺灣泥鰍抗逆性強,病害較少,只要維護好池塘水質,管理得當,基本不會出現病害。如果水體出現有害物質超標、投喂管理不當,也會誘發病害,臺灣泥鰍常見病害有:
1、脹氣病
癥狀:泥鰍腹部鼓脹,朝上漂浮在水面,輕者泥鰍還可以掙扎著游到水里,但過不了多久就會重新浮上來;嚴重的浮在水面一動不動,不久就可死亡。從外觀上看,肚子鼓鼓的充滿氣體,有的腹壁變得很薄,可隱約看到腸道顏色淺相間。解剖可以看到泥鰍腸道一節飼料一節氣體,嚴重的并發腸炎。誘發此病主要是水質有害物質長期超標;水體長期溶氧較低,特別是投料采食時水體溶氧低所致。
防治措施:養殖過程中注意水質變化,重視水質調節,注意保持水體溶氧量,對養殖密度較高者應安設增氧機。發生此病時應適當換水,每畝撒食鹽2-3斤;料中加入鰍保康和保肝靈內服,連用3天,若并發腸炎者還要內服泥鰍炎立停。
2、腐皮病
泥鰍身體兩測,腹部,尾部,鰭根部,肛門等部位的皮膚發炎,表皮脫落,出血,皮膚潰瘍、腐爛,嚴重的肌肉腐爛;有的泥鰍并發腸炎病,肛門;病鰍食量減少,消瘦,出現死亡。主要是水質變差、泥鰍體表受損所致,特別是剛投放的或是轉塘后的泥鰍更易發生此病。
防治措施:適當換水以改善水質,內服泥鰍炎立停和鰍保康,連用3-5天。天潑灑泥鰍碘康,第二天和第四天潑灑泥鰍腐霉靈。
3、腸炎病
病鰍肛口、有黃色黏液溢出;腸內無食物或后段腸有少量食物和消化廢物,腸壁充血呈紅色,嚴重時呈紫紅色;發病塘中常見拖便現象,病鰍常離群獨游,動作遲緩、呆滯,體表無光澤,不攝食,沉入池底死亡或窒息死亡。主要是由于水體常出現有害物質超標、飼料腐敗變質、突然變換飼料、投料量增加過快、過度投料等導致。
防治措施:保持良好水質,忌投腐敗變質飼料,不要經常更換飼料,確需更換應有一段時間過渡。發生此病于每公斤飼料添加泥鰍炎立停和鰍保康,連續使用3-5天,外用潑一次泥鰍菌毒克。
4、水霉病
該病菌的早期不易被發現,當肉眼能發現時,菌絲已侵入傷口,并向外長出外菌絲,簇擁成棉絮狀,俗稱“毛霉病”或“白毛病”。因為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分解酶,可將病鰍肌體組織降解而分泌出大量黏液,加重病情,使之食欲大減,衰弱而死。
由于水霉菌對溫度的適應范圍寬,即5℃-26℃均能生長繁殖,其適繁殖水溫是13℃-18℃,常在春、秋季節或冬季繁殖,只要魚類皮膚有創傷即可被感染。
防治方法:
天采用水霉靈和泥鰍碘康全池均勻潑灑,第三天用腐霉靈全池均勻潑灑。
五、捕撈
捕撈臺灣泥鰍較大鱗副、青鰍更為容易,主要是因為臺灣泥鰍一般于水體中上層活動,可采取拉網進行捕撈,一般通過兩次網拉即可起捕80%以上的泥鰍,然后采用地籠起捕剩下的少量泥鰍。采用拉網式捕撈時,拉網采用較軟的尼龍材質網做,防止泥鰍受傷。